烏江上游畢節段溶洞地下水浮游硅藻及水質分析
來源:http://www.ssygc.com/ 作者:余氯檢測儀 時間:2019-07-16
摘要:對烏江上游畢節段層臺鎮玉龍村溶洞的3個采樣點進行野外水樣采集,利用硅藻細胞密度、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及硅藻商等指標評價溶洞地下水水質現狀。結果表明,溶洞地下水中共發現硅藻18 屬107 種(含變種),平均細胞密度為1.59×104個/L,硅藻群落結構為物種較豐富、細胞密度較低、多樣性較高。洞口1、洞口3共有的硅藻種類較多,可能是洞口1、洞口3的水環境特征相似,洞口2水環境可能受人為干擾影響。溶洞地下水質為貧營養狀態,水體清潔。
關鍵詞:浮游硅藻;優勢種;物種多樣性;溶洞
喀斯特溶洞是由溶蝕作用形成的,洞中的水有溶蝕、侵蝕作用[1]。溶洞地下水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有一定的區別。硅藻分布非常廣泛,在淡水、半咸水、海水、陸地上都能生存。硅藻是一種低等的單細胞藻類植物,個體微小,體長一般在1~200 μm。硅藻種類多、生命周期短、繁殖快、屬種豐富,對環境因子變化十分敏感,國內外已將硅藻作為水質監測的重要指標[2-6]。關于應用硅藻對溶洞地下水質進行分析的研究很少[7-8]。本研究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玉龍村溶洞地下水為對象,分析溶洞地下水中浮游硅藻群落的組成及分布,旨在為浮游硅藻種群多樣性研究提供理論基礎。1材料與方法
1.1采樣地點
玉龍洞位于烏江上游畢節段層臺鎮玉龍村,分布于整個村。依據玉龍洞在烏江上游畢節段的特點,依次在洞口1(位于村頭)、洞口2(位于農戶住宅旁)、洞口3(位于山上)(圖1)3個采樣點采集樣品。洞口均較小,洞口的水流速度比較快,洞口1、洞口3周邊植物繁茂,洞口2附近有人居住。洞壁潮濕,洞內溫度較洞外低。
1.2樣品的處理
在洞口1、洞口2、洞口3采樣點分別取自然狀態水1 000 mL。
1.2.1鈣質、泥沙處理加入一定量濃度為12 mol/L的鹽酸溶液,利用乙醇燈對試驗器皿持續加熱至不產生氣泡為止。
1.2.2有機質、其他藻類處理加入一定量的濃硫酸溶液,加熱至不起泡為止。
1.2.3樣品提取向樣品中注入蒸餾水,自然冷卻;待硅藻沉積在容器底部,使用真空水泵吸除燒杯上清液;多次重復此操作,至溶液最終pH值為7左右。
1.2.4樣品存放根據樣品硅藻密度,將硅藻溶液定容至50 mL備用。
1.2.5標本制作從制得的硅藻樣品中提取500 μL樣本置于18 mm×18 mm蓋玻片上,使用ZCY膠將樣本制成硅藻永久制片,干燥。
1.3硅藻鑒定與統計
使用50iBas尼康生物相差光學顯微鏡(DIC)對溶洞中的硅藻進行鑒定,統計硅藻的殼面數量。 結合國際權威硅藻圖譜、《中國淡水藻類》及《中國淡水藻志》第4卷、第10卷、第12卷鑒定硅藻屬種[9-13]。分別計算硅藻的物種數以及每物種個體數,每個樣品計數3片,各片之間數值差距小于等于15%,如果誤差大于15%,則相應增加計數片數,取其平均值。
1.4方法
硅藻細胞密度(N)計算公式如下:
N=n×V1/V2×V3。(1)
式中:V1為濃縮樣體積(mL),V2為計數體積(mL),V3為采樣體積(mL),n為個體數[14]。
Berger-Parker 物種優勢度指數(I) 計算公式如下:
I=ni/N。(2)
式中:I為物種的優勢度,N為樣品的個體總數,ni為第i種物種的個體數。當優勢度I≥0.1時,該物種即為優勢屬或優勢種。
硅藻生物多樣性指數(H)計算公式如下:
H=-∑(ni/N)×ln(ni/N)。(3)
式中:n為樣點第i種硅藻個體數,N為樣點中的硅藻總個體數[15-16]。H>3代表清潔水質,2 D=(S-1)/lnN。(4)
式中:D代表Margalef 多樣性指數,S代表硅藻種類數,N代表硅藻個體總數。D>6代表清潔水,4≤D≤6代表水質輕度污染,3≤D<4代表水質中度污染,D<3代表水質重度污染。
E=H/log2S。(5)
式中:H為Shannon-Weaver多樣性指數,S為種類數。當 00.8代表無污染。
硅藻商(Q)=中心綱硅藻種數/羽紋綱硅藻種數。(6)
當Q≥1 時代表水體富營養化; Q<1 時代表水體貧營養。
2結果與分析
2.1水質理化指標
由表1可知,各采樣點氧化還原電位由高到低依次為洞口2>洞口3>洞口1;無機磷、無機氮含量最大值均出現在洞口2,說明洞口2水質較洞口1、洞口3差,這主要是因為該采樣點位于村內,容易被生活污水等污染。
2.2硅藻的組成及分布
本研究共計發現硅藻107種(含變種、變型),隸屬2綱9科18屬(表2)。其中,羽紋綱物種較豐富,共8科17屬104種,占總種數的97.20%;中心綱1科1屬3種,占總種數的 2.3不同采樣點硅藻的優勢種
浮游硅藻優勢種在水生態系統中有重要作用,不同優勢種的組成、變化、優勢度可以很好地反映水質。3個洞口的優勢屬種分布特征不同(表3),洞口1的優勢屬為曲殼藻屬(Achnanthes)、舟形藻屬(Navicula);洞口2的優勢屬為橋彎藻屬(Cymbella)、曲殼藻屬(Achnanthes)、卵形藻屬(Cocconeis)、舟形藻屬(Navicula);洞口3的優勢屬為菱形藻屬(Nitzschia)、橋彎藻屬(Cymbella)、曲殼藻屬(Achnanthes)、舟形藻屬(Navicula)。研究表明,橋彎藻屬(Cymbella)、曲殼藻屬(Achnanthes)、卵形藻屬(Cocconeis)、小環藻屬( Cyclotella )、Achnanthes minutissima是水質清潔的指示屬種[17]。研究區域主要優勢種為Achnanthes minutissima var.jackii和Navicula parablis,硅藻在各采樣點的優勢屬、優勢種多數為清潔指示種,由此可見,各采樣點水質良好。
2.4硅藻細胞密度
溶洞地下水硅藻細胞密度為1.08×104~1.95×104個/L,平均值為1.59×104個/L。洞口1硅藻細胞密度最大值為 1.95×104個/L,洞口2的細胞密度最小值為1.08×104個/L,洞口3的細胞密度1.73×104個/L。水體中浮游硅藻密度<30×104個/L為貧營養,30×104~100×104個/L為中營養,>100×104個/L為富營養[18]。溶洞地下水浮游硅藻的密度小于30×104個/L,故溶洞地下水為貧營養。
2.5硅藻多樣性指數及硅藻商
由表4可見,采樣點硅藻多樣性指數H為2.733 7~4228 5,其中最高值出現在洞口1,最低值出現在洞口2;豐富度指數D為5.849 2~14.919 5,其中最高值出現在洞口1,最低值出現在洞口2;均勻度指數E為0.604 3~0.699 6,其中最高值出現在洞口1,最低值出現在洞口2;硅藻商Q值為0.022 2~0.087 0,其中最高值出現在洞口2,最低值出現在洞口3。H>3為清潔水質,D>6為清潔水質,0.5 3結論與討論
3.1溶洞地下水硅藻群落結構特征
本調查表明,溶洞地下水中共發現硅藻18 屬107 種(含變種),平均細胞密度為1.59×104個/L,硅藻群落結構為物種較豐富、細胞密度較低和多樣性較高[19-23]。溶洞地下水中硅藻以曲殼藻屬(Achnanthes)和舟形藻屬(Navicula)2個屬為優勢屬,曲殼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 var. jackii (Rabenhorst) Lange-Bertalot、舟形藻Navicula parablis Hohn & Hellerman為優勢種。不同采樣點溶洞地下水中硅藻分布特征不同,洞口1硅藻為67種,洞口2為22種,洞口3為46種。各采樣點均出現的硅藻種類有曲殼藻屬(Achnanthes)、舟形藻屬(Navicula)、脆桿藻屬(Fragilaria)、卵形藻屬(Cocconeis)、橋彎藻屬(Cymbella),其中,洞口1、洞口3共有的硅藻種類較多,可能是洞口1、洞口3的水環境特征相似,洞口2水環境可能受人為干擾影響。
3.2喀斯特溶洞水質現狀
3個采樣點中,洞口2的水質較其他2個采樣點差,這可能與村民日常生活有關。我國喀斯特溶洞繁多,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和研究價值。因此,應對溶洞水質進行長期連續監測,建立合理的保護方案,避免溶洞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本研究中喀斯特溶洞平均硅藻商為0.046 5,均勻度指數等于0.643 6。溶洞地下水水質為貧營養狀態,水質清潔。但是多樣性指數僅定量考慮了群落的物種數及其個體數,未涉及物種與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因此不能揭示水體的具體水污染類型。 在評價水體水質時,還應結合其他生物學及理化指標。
參考文獻:
[1]何才華,王宗艷. 洞穴環境與洞穴旅游[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1):46-50.
[2]郭云,趙宇中,張波,等. 烏江中上游水體營養狀況底棲硅藻指示性屬種的研究[J]. 中國環境監測,2010,26(6):80-84.
[3]Battarbee R W,Flower R J,Juggins S,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toms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the hoylandet area of Nord-Trondelag,Norway[J]. Hydrobiologia,1997,348(1/2/3):69-80.
[4]Vuorio K,Lagus A,Lehtimaki J M,et 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responses to nutrient and iron enrichment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in the northern Baltic Se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5,322(1):39-52.
[5]劉俊琢,張成君.硅藻指數在水環境監測與評價中的應用[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9,21(5):12-16. [6]Kelly G M. Use of the trophic diatom index to monitor eutrophication in rivers[J]. Water Research,1998,32(1):236-242.
[7]李國忱,劉錄三,汪星,等. 硅藻在河流健康評價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應用生態學報,2012,23(9):2617-2624.
[8]劉明,王倩,馬健榮,等. 貴陽天河潭旱洞硅藻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初步研究[J]. 中國巖溶,2009,28(3):324-328.
[9]胡鴻鈞,魏印心. 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0]胡鴻鈞,李堯英,魏印心,等. 中國淡水藻類[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11]齊雨藻,中國科學院中國孢子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淡水藻志:第4卷:硅藻門中心綱[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12]齊雨藻,李家英,謝淑琦,等. 中國淡水藻志:第10卷:硅藻門羽紋綱[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3]施之新. 中國淡水藻志:第12卷:硅藻門異極藻科[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4]鄧洪平,陳鋒,王明書. 嘉陵江南充段硅藻群落結構及水環境分析[J]. 水生生物學報,2008,32(4):586-591.
[15]章宗涉,龔循矩. 微型生物監測新技術[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16]朱為菊,王全喜. 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對其水質評價[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0(4):405-410.
[17]鄧迪勇,盧偉,陶敏.硅藻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進展[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32(12):222-225.
[18]胡芳,劉楨. 湘江長沙段浮游藻類動態監測與水質評價[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37(2):111-113.
[19]鄧洪平,陳鋒,王明書,等. 嘉陵江下游硅藻群落結構及物種多樣性研究[J]. 水生生物學報,2010,34(2):330-335.
[20]辛曉云,楊文杰,張紅,等. 內蒙古岱海水質的硅藻生物指數評價[J].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3):263-266.
[21]辛曉云. 河南南灣水庫浮游硅藻的種群結構與水質污染評價初步研究[J]. 生態學雜志,2003,22(5):125-126.
[22]高亞輝,虞秋波,齊雨藻,等. 長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種類組成和生態分布[J]. 應用生態學報,2003,14(7):1044-1048.
[23]楊清良. 臺灣海峽西側浮游硅藻類的種類組成與分布[J]. 海洋學報,1995,17(2):99-107.于雷,李曉蒙,張作明,等. 硫源對高溫厭氧產氫菌Caldicellulosiruptor changbaicum發酵產氫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326-328.
——本文由豐臨科技整理發布,內容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上海豐臨科技有限公司為你提供濁度儀(濁度計)、在線濁度儀、余氯儀、余氯分析儀、工業在線pH計、cod測定儀、pH計等多種水質檢測儀,水質分析儀,歡迎您前來選購,豐臨科技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