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水質監測現狀與安全對策
來源:http://www.ssygc.com/ 作者:余氯檢測儀 時間:2019-07-10
【摘 要】水的問題關乎民生,其監測也就相當重要。水質監測是為了對水處理工藝過程的控制提供依據,并保證處理后的水質達到預期的要求和規定的水質標準。本文首先分析了飲用水監測的必要性,然后以晃橋水庫為例詳細闡述了飲用水水質的監測概況,最后詳細闡述了飲用水水質安全的對策。
【關鍵詞】飲用水;水質監測;富營養化;水處理;污水處理
一、飲用水監測的必要性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用水主要是以地面水、地下水及降水為水源,將其貯存并處理后作為生活用水。我國大部分城市目前主要采用集中式供水,即從地面或地下取水,統一凈化處理和消毒后,由輸水管網送到用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來水。此種方式一般比較安全,只要從水源選擇及防護、凈化、消毒、輸送、貯存等各個環節嚴格加強管理和監督,即可保證供水安全。
所有的供水,不論取至地表,還是來源于地層深處,都可以歸結為外來水源,即過境水或客水。所有的城市都指望自己的供水水源永遠是清潔的,但是,由于水的流動循環以及流動過程中的自凈作用等特性,水往低處流則極大地方便了上游城市向城外水域、地域排放廢棄物,致使水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當今城市供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把水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進行水質監測十分必要。
二、飲用水水質監測概況
(一)監測對象
晃橋水庫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境內的安寧河下游右岸一級支流草場河中段涼水井峽谷,距米易縣城16 km,是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城鎮供水的中型水利工程,也是米易縣第一座中型水庫。2002年8月16日,晃橋水庫工程經全面分析鑒定,開始蓄水,標志著晃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二)監測內容
按照四川省環境保護廳辦公室《關于印發<2012年四川省環境監測工作要點>的通知》(川環辦發[2012]36號)和《關于印發“十二五”四川省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斷面的通知》(川環辦發[2010]198號)要求,2013年四個季度,攀枝花市環境監測站對米易縣晃橋水庫的水質進行了監測。
(三)監測項目
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中除化學需氧量以外的23項、表2中5項、表3特定項目33項、葉綠素α和透明度工63項。
(四)監測結果及評價
由2013年攀枝花市區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水源地水質檢測結果四個季度的監測報告可以得出晃橋水庫水質各項指標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水質標準和標準的限值規定。
根據高錳酸鉀指數(CODMn)、葉綠素α、總磷、總氮及透明度5項指標分析水質富營養化的狀態。
表1 水質富營養化監測項目濃度
單位:透明度(cm),其他項目(mg/L)。
根據湖泊(水庫)富營養化評價方法及分級技術規定,得出下表結論。
表2 水庫水質富營養化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水營養指數逐步升高,當水營養指數超過50時,水庫水質處于富營養狀態。分析其中原因可知,富營養化程度升高的原因在于沿岸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農業、養殖業面源污染的影響。
三、飲用水水質安全對策
(一)在取水口設置監測設施,提高飲用水安全系數
在取水口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水源取水口上下游建立保護區,嚴密監視周邊環境可能發生的水源地造成污染和生態破壞,有效保護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建立健全水源地的保護法規,依法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監督,加大水資源保護投入,加強水質跟蹤監測工作,定期向社會發布水質狀況公報,從而從源頭上保證飲用水的安全性。
(二)改善城市下水道和污水處理設施
建設并普及具有綜合功能的供水管道網絡,作為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技術措施。應在新建或新近改造的城鎮中,設計雨水、污水分開收集排放工程,實現局部的雨污分流。同時,在城市化程度較高的流域,修建連成一片的整體下水管道,實現流域廢污水集中管理,提高處理效率,降低處理成本。特別要將污水處理廠建在城市的下水道口或排水站前后,從而在設計上保證所有的廢污水得到進廠處理。
(三)優化水處理工藝
合理的水處理工藝是保障飲用水安全的關鍵因素。利用新的設備、工藝取代傳統的老設備、工藝對于有效提升出水水質的穩定達標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強化預處理工藝
在常規處理工藝前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方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處理去除,以減輕常規處理的負擔,提高對污染物的整體去除效果。
2、推行生物處理技術
生物處理技術可以通過生物酶對有機物進行分解,有效抑制細菌在供水管網中的再繁殖。
3、改善消毒工藝
控制消毒副產物的產生是確保飲用水安全的一道防線。目前推廣的膜技術應用于飲用水消毒具有出水水質優良、穩定、操作簡單、不易產生消毒副產物等優點,被稱為“21世紀的水處理技術”,使水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造水工廠”。
(四)大力開展水污染應急監測,廣泛采用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由于飲用水會受到突發性水污染的威脅,為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水污染突發事件的危害,應首先加強突發性水污染應急監測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防患于未然。
其次,在采用常規實驗室監測過程中,要經過實地采樣、水樣預處理、實驗室檢驗分析、完成檢驗報告、提出處理意見等等一系列煩瑣復雜的工作環節,既費工、費時,又費材料,而且會由于樣品的異地貯存、運輸,延長獲取監測數據的時間,有時還會因為水質改變造成數據失真。
為此,應在主要河段建立自動化監測系統,廣泛采用水質自動分析儀,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測出水質狀況,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使飲用水得到更安全的保障。
(五)有效控制水體的富營養化
1、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
絕大多數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外界輸入的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的。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就使水體失去了營養物質富集的可能性。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應準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
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
3、工程性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污染源;深層曝氣,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而補充氧,使水與底泥界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釋放。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濃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釋營養物質濃度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鄂學禮,張嵐,凌波.農村安全供水水質監測研究進展[J].中國水利,2009.1.
[2]呂建中.蘇州市城市生活飲用水水質監測結果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08.6.
——本文由豐臨科技整理發布,內容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上海豐臨科技有限公司為你提供濁度儀(濁度計)、在線濁度儀、余氯儀、余氯分析儀、工業在線pH計、cod測定儀、pH計等多種水質檢測儀,水質分析儀,歡迎您前來選購,豐臨科技竭誠為您服務!